很多大型的校园文化设计是企业为了展示产品和企业文化,为品牌宣传和吸引客户而打造。那么政府的展厅,相对于企业展厅,有什么区别呢?政府展厅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展厅展示,在于宣传弘扬精神。比如政府的廉政展厅、消防安全教育展厅、交通安全教育展厅、禁毒教育展厅、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厅等,通过展示案例和模拟场景让参观者真实体验,提升大家的安全危机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那么,政府展厅建设的意义有哪些呢?首先,政府展厅可以搭建政府政策的宣传平台。在这里我们不妨将“政府”看成企业和公司,将“政策”看成是公司里的产品,如果这样就会很容易理解政府展厅的意义了。校园文化设计方案是一种对政府政策进行宣传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平台。其次,政府展厅可以展示民风建设成果。在政府展厅之中,政府部门可以将政府政策推行落实的结果一一展示给民众看,让民众在第一时间内认同政府工作,从而更加支持和配合政府,做好接下来的具体工作。
阿拉善校园文化设计是展示设计的一种,展示的定义是 以综合物、人、场等要素最佳空间关系为手段,以传达特定信息为目的的展览、演示活动。展览设计是指所有展览和陈列的视觉艺术。现代的党建展厅、廉政文化展厅借助于展现形式的新颖、交互性强等特征给参观者、学习者带来良好的学习效应,其中,党建展厅设计已经成为了企业大力宣扬党建文化以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贯彻党建思想是此类展厅设计的核心所在。党建展厅中所包含的要素繁多,策划师在搭建展厅主题框架之时,应合理地将这些元素简单化,以更灵活生动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同时辅以创新的展现形式,将传播效果扩大化。校园文化设计方案一般都需具备丰富的信息量,而这些信息可以随着展示方式的变换而可观、可聆听、可触摸、可感受。策划师组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地将无形的党的精神、企业文化转化为有形的展项,从而更直接且快捷地向参观者传达党建讯息。党建展厅的设计有几大原则,其一必须饱具党政教育宣传意义;其二需要具备展厅的多功能性;其三需要弘扬宣传党政文化、政策等等精神,以此为大方向进行策划设计。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大型的校园文化设计的支撑;学生的进步有赖于精神的成长。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明确方向,统整教育,推进学校创新发展。然而,学校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环境。校园文化不是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不是口号标语式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系统化、立体化、内涵化的整体设计,需要学校立足校情,本土创生,凝聚智慧,主动挖掘,全力打造,精心呵护。校园文化不是校长心血来潮的个人意志,不是凭空臆造的空穴来风,不是毫无章法的任意而为。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是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要整体设计校园文化,需要确立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是国家的教育目标,也是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方向。然而,具体表现每一所学校,这样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需要个性化的解读、本土化的表达,这是支撑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积极发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努力发现学校发展的潜力与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具有学校实际特点、顺应教师心理需要、指引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符号。这就是核心理念生成与凝结的过程,就是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的寻根过程。核心理念就如校园文化大厦之基,有了基于校本特色的核心理念,才能使校园文化入土、扎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浓郁森林,构建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优质学校就是教学质量好,孩子成绩优秀就是好学校。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阿拉善校园文化设计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学校不具有竞争力,也不具备优质学校,更不会走向成功的。何为校园文化呢?每个人都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把空气装到气球里面,你就会发现气球变大、变硬了,气球里的空气也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文化。大家现在应该明白校园文化是什么了吧?校园文化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表层的,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规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而精神是柔性的,倡导哪些应该做。制度文化是监督下的作用,是“要我做”;精神文化是无监督的作用,是“我要做”,是魂。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范,校园文化是学校团队创造出来的,因此,它又反过来影响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追求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只有创新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基础,只有利用这种载体才能繁衍校园文化的延伸;只有校园的景物、建筑结构等,校园文化设计方案才能凸显校园文化的精神和一个学校的特色。比如学校的绿化,可以让它具有人性、生态、环保的意识,动态、活跃、温馨的视觉特点,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其实学校的任何东西或任何不起眼的事物,只要团队发挥智慧,赋予它文化,传达一种博爱精神,这本身也是一堂看不见的隐形课堂,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甘公网安备62010402000530号